宁波市北仑廉政文化建设:村居结对,共建双赢

发布日期:2007-09-02 发布来源:中国廉政文化网 阅读量:3,724次

 

 

     2006年以来,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尝试采取村居结对共建的形式,以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带动农村廉政文化建设,开创了廉政文化建设新的局面,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。目前,街道11个社区中除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银杏社区外,其它10个社区全部与行政村结对,廉政文化建设如火如荼。

    一、“送”廉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底子薄、基础弱,社区在结对共建过程中,充分利用自身教育、文化等资源优势,以各种形式把廉政文化送进新农村。

    一是送廉政书籍。芝兰社区在了解到大树村图书室藏书数量不多的情况后,发动小区居民开展义务捐赠活动,并将所筹集科技、医疗、廉政等方面的500余册图书,充实到该图书室。海棠社区针对社区书画爱好者较多的实际,在春节前夕组织他们到结对的凤洋村,写廉政春联、绘廉政书画,送到村民家中,深受村民欢迎。

    二是送廉政文艺。芙蓉社区与镇安村联办了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——清风送廉专场文艺晚会”,《为了谁》等一个个催人奋进的节目轮番上演,特别是自编的廉政音乐快板剧《清风吹进咱家门》更是赢得了村民们的满堂喝彩。据统计,自结对共建以来,社区累计在农村开展文艺演出、戏曲晚会等文体活动30余场,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,也使他们在娱乐身心的同时,潜移默化地受到廉政教育。

    三是送廉政党课。红梅社区的老干部讲师团在建党八十六周年之际,来到结对的妙林村,给村里的干部党员做党风廉政教育形势报告,上廉政党课,进行时事教育。许多社区还制作党课课件、摄录“微型党课”,并刻成光盘,利用农村党员电化远程教育网络,开展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。

    二、“建”廉。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。为了让社区廉政文化在农村落地生根,各个社区积极开动脑筋,帮助农村种廉政文化、建廉政文化。

    一是建阵地。杜鹃社区的“千米廉政文化长廊”、海棠社区的“清风亭”、百合社区的“廉政文化景观石”等等,为弘扬廉政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,也受到了广大居民的称赞及上级部门的认可。各个社区在结对共建过程中,根据结对村的实际情况,努力为农村廉政文化开辟阵地、建立阵地。如芙蓉社区帮助镇安村在路边、街口等人流密集地树起廉政警示牌、建立廉政宣传窗,并共同制作以“梅、兰、菊、荷”等为题材的“清风扇”,向村居民们发放。牡丹社区利用向家村更换灯箱广告内容的时机,为他们设计了一批廉政公益广告,这些灯箱便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廉政风景。如今,农村的公开栏、阅报栏中随处可见廉政宣传内容,许多粉刷一新的文化墙更是突出了农村廉政文化的特色。

    二建队伍。今年以来,社区文体骨干队伍纷纷走进农村,义务担任老师、教练,为结对村开展培训活动,帮助组建各种文体队伍。新组建起来的镇安村的排舞队、大同村的妇女健身操队、妙林村的农民篮球队等已活跃在村民中间,经常开展各类活动,为弘扬“和谐新农村、文明新北仑”主题发挥着积极作用。此外,社区还帮助村里组建了“廉情通报员”、“廉政宣传队”、“清风督察组”等廉政队伍12支,为农村唱响廉政主旋律、营造尊廉崇廉新风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

    三是建制度。各社区和村在结对共建中,积极开展制度建设的交流,相互学习在制度建设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体会。各村在交流中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村务管理、村务公开、民主议事、重大事项民主听证、述廉述职等制度,村干部廉洁自律、村民行使民主权利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。各社区在交流中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离任审计、财务管理、民情分析、居务公开等制度,大大增强了社区干部的执行意识和责任意识,制度建设更加主动。形成了建制度、遵制度的良好风气,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基层组织形象和基层干部形象。

    三、“议”廉。话不说不明,理不辨不清。社区与农村在结对共建过程中,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评议、座谈讨论等活动,深化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。

    一是村居干部互议。社区与农村结对以来,社区干部与农村干部通过召开座谈会、联席会等形式,交流反腐倡廉信息,落实廉政教育措施,总结廉政建设经验,宣扬廉洁自律典型,使党风廉政进社区、进农村工作更加扎实,更富有实效。

    二是主题交流讨论。针对某一确定主题进行交流讨论,在交流时展开思想碰撞,在讨论中取长补短,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。农村干部有着丰富的邻里纠纷调解经验,社区干部在抓公共服务与管理过程中方法灵活,街道牵头组织以“化解纠纷,共建和谐”、“强化服务、为民办事”等为主题的座谈会,使社区和村干部在谈经验,授方法中实现共同提高。

    村居结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,基层干部接受了廉政文化的洗礼,工作作风更加扎实,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。干部的作风民主了,老百姓的气顺了,提高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反腐倡廉的意识,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了以廉为荣、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,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