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山深处的“守山人”
发布日期:2018-08-02 发布来源:栗子坪路安中队 阅读量:9,778次全长10公里的雅西高速公路泥巴山隧道深藏于莽莽苍苍的大山中,它是西南地区已运营公路最长隧道,也是全线的咽喉工程。泥巴山是我省著名的气候分界线,隧道口北端常年多雨潮湿、冬季多雪,南端则多为艳阳高照、万里无云天气。有这种“冰火”两重天的独特气象分布在特长隧道两端,一不留神,极易发生行车安全事故,因此,用“南边日出,北边雪,道是有晴,却无情”来形容泥巴山隧道再贴切不过。
为了确保泥巴山隧道路段的安全畅通,隧道执勤中队在隧道的两侧常年驻守,这些“守山人”们,经常自诩是泥巴山隧道“洞主”。这感觉似乎有些“山大王”的意思,然而他们更愿意把他当成主人翁精神的体现。
在日常工作中,隧道就是他们的办公场所,巡查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。为更好地管理隧道内设施,他们认真思考,将消防栓、报警电话、车行通道、人行通道等一一编号,做到一有情况就点对点及时到位。为细致摸排安全隐患,他们在每一次消防设施排查中,都会检查每一个消防栓、拨打每一部报警电话、测试每一扇防火门,没有一处敢有丝毫马虎。对救生通道、风机房、高位水池等部位的排查,每一次都要徒步六七个小时,一趟下来,满脸灰尘的“洞主”成了“包黑子”。
适应泥巴山的气候环境,是“守山人”必修的第一课。人们笑称“泥巴山的雨一月只下两次,一次十五天,一次十六天”,这丝毫没有夸张。多雨天气让泥巴山常年阴冷潮湿,造成了泥巴山六七月“烤火”的奇特现象,湿漉漉的被褥要用电热毯加热,衣服晒不干要用烤火炉烘烤,两天不穿的鞋子会长出绒毛,这里的湿度可让墙壁流水;进入夏季,这里山高云低,常有雷雨天气,惊雷可让久经沙场的战士为之色变,一场暴雨可使山间几吨重的巨石会随着山洪翻滚;冬季皑皑白雪,玉树冰封,仿佛一片冰雪世界,泥巴山的冰雪期从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底,长达近4个月,过去冬天行驶泥巴山108国道时,有“冬过泥巴山,如过鬼门关”之说。
特殊的工作任务培育了他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。在“洞主”的工作中,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一项任务就是“除冰除雪”工作。每年12月1日至次年3月1日为雅西高速公路冬季管控期,泥巴山北坡路段K1983—K2000为冰雪路段,雨雾雪会在此路段同时显现,当气温低于0度以下,雨水会在路面结成冰凌,而冰凌表面又是一层水,极易让过往司机误以为路面只是雨水而没有冰而麻痹大意。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,每天凌晨五点他们就开始了巡查和气温监测,一直到晚上零点以后,每天至少3次,雷打不动。当天空开始飘落雪花时,当温度由零度持续降低时,当发现路面有暗冰时,“除冰雪”的战斗警报就会响起,高大威猛的除雪车缓缓驶出,伴随喔喔警笛的还有巡逻车和手持荧光棒的“洞主”们。为了不让除冰雪工作存在死角,人工与机械相结合是常采用的除雪方式,车去不了的地方,他们在零度以下的风雪中拿着铁锹一铲一铲地铲,手抓着融雪剂一把一把的撒,手冻僵了就搓一搓,脚冰冷了就跺一跺,毫不迟疑,从不退缩。对于冰雪的无畏,就像战士在战场上对敌人的无惧,这样的场景时常会出现在过住驾乘人员的眼帘里。
生活在泥巴山的“洞主”们始终以“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”激励着自己,他们一点也没有因为环境的艰苦而失落颓废。他们乐享泥巴山的春之绿、夏之凉、秋之爽、冬之雪,在这富含负离子的森林里,滋养心肺和皮肤,感叹着泥巴山优美的风景,接收着泥巴山承载的“南方丝绸之路”、“大相岭上丞相过”、“王阳畏途”、“九折刺史坂,七擒孟获桥”的厚重文化的滋养。
在工作之余,他们也有寻找着生活的乐趣。种种菜、养养鸡,成为大家快乐之事,每当看着绿绿的菜地中,一片又一片新叶子长出时,大家都有一种欣喜,似乎菜地长出来的不仅是蔬菜,更是一种希望。节假日聚餐是他们“快乐生活”的重要部分。许多兄弟都有自己的“拿手菜”:东坡肉、清蒸武昌鱼、荥经棒棒鸡、宫廷虾、火爆腰花……每个队员的参与让人感觉整个中队就是一个大家庭。春节贴春联,也会带来无限的乐趣:摆楼梯,刷浆糊,糊灯笼,互相打趣、欢声笑语不断,喜庆的气氛流淌其间,全体队员还自筹资金放鞭炮、祭山神,这是他们祈福平安的特有方式,在巍峨的泥巴山面前,“洞主”们共同祈祷路安人员平平安安、司乘人员平平安安、祈祷天下所有人平平安安!